(通讯员 张爱国 陈浩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为近距离接触、深层次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实践中领会传统文化的魅力,近日,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晨曦“红色筑梦”社会实践团成员在团总支书记余婕老师、王旭博士、张爱国老师和马克思主义学院黄春利老师的带领下前往白沙镇松林岗拜访重庆非遗传承人李龙祥。
白沙杂耍,作为重庆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起源于春秋战国,融合中原与巴渝文化,是古代杂技、戏曲、魔术的活化石,表演形式多样,仪轨完整。
李老师满怀热情地向实践团介绍了杂耍的悠久历史和独特的魅力与文化内涵,白沙杂耍传承着最朴素的技艺和技巧,在当代社会传承中创新,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希望青年一代在认知非遗的实践中坚定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
李龙祥老师现场表演了一段白沙杂耍,技艺精湛的顶技、神乎其技的古彩魔术表演、精彩刺激的偷梁换柱、声情并茂的金钱板、舌灿莲花的江湖语言等惊奇绝学。李老师告诉实践团成员,表演所用的道具,全部有自己用竹、纸、线等材料纯手工制作。别具一格的表演形式,独到的艺术魅力,深厚的文化内涵,深受实践团成员喜爱。
本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成员深刻领略到了中国传统艺术别具一格的独特魅力,在心灵深处播下守护非遗的种子。非遗作为文明的瑰宝,承载着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当前非遗传承面临着诸多机遇和挑战,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是每一位青年义不容辞的神圣责任。相信在青年一代的不懈努力下,非遗将继续传承千年智慧,绽放时代光彩。
访谈记录
实践团:您好,我们是来自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晨曦“红色筑梦”社会实践团的您从事白沙杂耍多少年了?是什么吸引您投身这个行业的?
非遗传承人李龙祥:我出生在一个“绝活世家”里,对“杂耍”这门民间技艺耳濡目染,从小就对杂耍怀有非常浓厚的兴趣,“那时候我爷爷在台上耍把戏,我在旁边看着,往往一眼就能看出道具的机关在哪,自己就能想通其中的诀窍。所以我从6岁开始练习杂耍基本功,稍大一些后在爷爷的带领下开始学习大头和尚表演、猴戏、爬杆、地桩、顶技等技艺,经过10年的刻苦练习,才练成了一身“硬功夫”。
实践团:您是如何学习并掌握这些杂耍技巧的?
非遗传承人李龙祥:我每天都坚持着5个小时的练习,酷暑严寒从不间断,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才终于练成了一身“硬功夫”。只有不断的练习,才能唯手熟尔,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实践团:对于想要学习白沙杂耍的年轻人,您有什么建议和期望?
非遗传承人李龙祥:需要有耐心和吃苦的精神,学习杂耍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不断的重复练习,所以要有足够的耐心和坚持不懈的精神。能够传承和发扬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白沙杂耍。
实践团:对于白沙杂耍的创新和发展,与以前相比您加入了哪些想法和计划?
非遗传承人李龙祥:以前靠一块坝子和简单道具就可以完成精彩的表演,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舞台更加华丽,传统技艺需要和现代传媒相融合,需要借助互联网的东风,融入现代元素,增强传播能力,传播效果,做喜闻乐见大众喜爱的杂耍艺术。